科普|我的孩子怎么了?VS我的父母怎么了?一场关于亲子关系的误解与靠近力创配资
纵相新闻
家庭中熟悉的一幕:两代人的各自沉默
晚上8点,客厅的灯亮着,母亲在厨房收拾碗筷,父亲坐在沙发上盯着电视,孩子在房间的沙发上躺着,耳机塞着,屏幕在脸上反射微光。谁也没有说话,谁也不愿先开口。
这样的画面,或许在很多家庭很常见。
一边是焦虑的父母:“他为什么总是玩手机?为什么总跟我对着干?我真的不知道他怎么了。”
一边是沉默的孩子:“他们总是不听我解释,为什么一说话就变成批评?他们老是这样,我才不要跟他们说话。”
这不是一场简单的“代沟”,而是一场深层的“误解”——我们以爱之名,试图靠近,却在错误的表达方式中不断错位。
本文尝试用真实案例还原那些“看似叛逆”的背后,希望为亲子沟通提供另一种理解视角。
案例一:沉迷游戏的背后,是沉没的自我价值
小明,16岁,初一,因与父母发生肢体冲突被送进医院。
父母说,小明天天沉迷手机游戏,白天黑夜颠倒,吃饭点外卖,不与家人说话。母亲多次试图收手机,却招致激烈反抗,最终演变为肢体冲突。
乍一看,小明仿佛是那个“不可理喻的叛逆少年”。但在我们与他深度交流后,发现了隐藏在愤怒背后的脆弱:“上初中后,我成绩变差了,我很失望,越来越找不到自信,我也休学了好几次了,只有玩游戏才能让我有成就感,能击败别人,觉得自己还有点用。可是爸爸一看我打游戏就说我完了,将来一事无成。我越听越气,就越要打游戏来证明‘你说的是真的’。他们越来越失望,我也越来越无助。后来妈妈把我关在房间里送饭都不说话,我真的很怕,不知道还能怎么办。”
案例二:放弃,不是懒惰,而是心力交瘁
小红,11岁,五年级,在家请假一个月力创配资,不洗头、不说话、不愿上学。
小红在父母眼中一直是个懂事的好孩子,成绩稳定,老师常夸她“自律好、有礼貌”。然而进入五年级后,她的成绩波动明显,作业拖延,开始频繁请假,甚至整天宅在家中闭门不出,乍看之下,小红像是“拒学、抑郁”的典型。但在她安静的沉默背后,却藏着一个早熟孩子的负重心声:
“妈妈对我要求太高了,考得不好就问我为什么不能再努力点,只要没考到第一就觉得我学习退步了。可我真的已经很努力了,但班上同学太厉害了,我追不上。我想放弃,每次爸爸妈妈都因为我吵架,一点小事也能吵,就连头发上有米饭要不要洗都能吵起来,我夹在中间不知道该听谁的,只能什么都不做,什么也不说。”
看见需求,才能真正靠近
不论是小明还是小红,他们的问题不是“坏”或“懒”,而是——“无法表达自己真实的需求”。
而父母的困难,也不是“不爱”或“太苛刻”,而是——“用自己熟悉的方式爱人,忽略了孩子的成长变化”。
我们都在做自己“以为对的事”,却在彼此的世界里迷了路。
沟通第一步:试着去理解,而不是否定
如果你是父母,孩子说“我不想上学了”,你会怎么回应?
很多父母会说:“不上学你以后能干嘛?没有学历多辛苦你知道吗?我还不是为了你才这么着急?”
这些话并不是错的,但如果孩子当下已经处在高强度的情绪中时,这些理性的说教反而会让他们的情绪雪上加霜。
换一种方式也许更有用:“你今天看起来很烦很累,说不想上学,一定是有原因的吧?能跟我说说发生了什么吗?”
承认对方情绪的存在,不代表你认同TA的决定;只是表示你愿意先听一听、先理解,再一起想办法。这就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技巧——“认可”。
孩子也能先表达感受,而不是下定义
当你觉得父母不理解你力创配资,不要急着贴标签:“他们根本不懂我!”、“他们就是不在乎我!”“说了他们也不会明白的!”
这些念头,很有可能说明这背后是你渴望被理解。正因为我们太在意彼此,所以才会对“不被理解”那么失望、生气。
如果实在讲不出口,可以先做点小事缓和情绪,例如:五官安抚
触觉:洗个热水澡、
嗅觉:闻香薰
听觉:听音乐
味觉:吃一粒薄荷糖
视觉:看一看窗外的景色
这些看似微小的动作,其实是给自己的情绪一点空间,安抚好自己的情绪,让大家都更有机会向彼此表达清楚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。
STOP技能:学会在情绪爆发前,按下暂停键
在心理咨询中,我们经常教父母和孩子使用一个非常实用的情绪调节技巧,叫做STOP技能。
S(Stop)暂停:当你意识到自己情绪正在升级,先让自己停下来,不立刻反应。
T(Take a breath)深呼吸: 深吸气3秒、缓慢吐气,重复几次,帮助大脑“降温”。
O(Observe)观察:观察自己的内在或者外在状态,比如“我现在很生气,我有点委屈,我的心跳很快,我这么做对我有效吗。”
P(Proceed)再行动:在情绪平复之后再决定怎么回应对方,选择更有效的方式。
这个看似简单的技能,但做起来是需要花费很大的努力,能让自己在情绪高涨的时候能停下来,就能减少一半的争吵。
孩子的成长,是一次“逐渐分离”的过程
有句话说:孩子不是我们人生的作品,而是我们目送着独自完成人生的人。
当他们不再事事听从我们,不是“变坏了”,而是在学着成为独立的个体;当他们对父母的建议反应冷淡,不是“不尊重”,而是开始尝试分辨“我自己的想法是什么”;而我们作为父母的角色,也从“控制者”变为“支持者”,从“命令者”变为“倾听者”。
这种转变不容易,常常伴随失落和困惑,但它却是一个家庭成熟的标志。
写在最后:每一次试着理解,都是爱的延长线
“我的孩子怎么了?”“我的父母怎么了?”当你开始问这个问题,说明你还在意,说明你愿意靠近。而这份靠近,就是改变的开端。
愿每个家庭都拥有:
• 听见彼此的耳朵
• 看见彼此的眼睛
• 接住彼此情绪的手掌
爱不是完美,而是愿意一起试错、一起修复的过程。只要彼此仍愿意靠近,我们终将不再迷路。
本文根据真实案例改编,旨在帮助更多家庭理解亲子冲突背后的心理动因。希望这篇文章可以被更多的父母与孩子读到,重新学会倾听与理解。
作者: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 韩慧
广源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